1927年800人绝地求生:这一刻,才懂朱德为何是永远的“总司令”
一条布满弹孔的军裤,一双磨破的草鞋,静静地陈列在军事博物馆的角落。它们的主人,在1955年授衔时位列十大元帅之首,却让许多当代人困惑不已——朱德,这位看似“存在感不强”的元帅,凭什么居首?
一条布满弹孔的军裤,一双磨破的草鞋,静静地陈列在军事博物馆的角落。它们的主人,在1955年授衔时位列十大元帅之首,却让许多当代人困惑不已——朱德,这位看似“存在感不强”的元帅,凭什么居首?
1949年4月27日凌晨,苏州河雾气未散,几支三野侦察分队已悄悄爬上桥头,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距离易帜只剩一步。城里人虽然照常赶早市,心里却都在嘀咕:换了红旗,黑帮、鸦片、娼馆这些老顽疾能不能熄火?
车间里正冒着白烟,赵开义戴着护膝,一瘸一拐地拖焊条。听见广播喊“赵师傅,办公楼有人找”,他嘟囔一句“又是查安全?”随手把草帽往下压,盖住那条从左耳到下巴的弹痕。
一只搪瓷杯掉在地上,声音不脆,像钝刀划玻璃。77岁的刘伯承在九大主席团座位上微微一颤,尽管看不见,他仍下意识把脚尖往里收,好像那碎片会溅到他。身边人以为老人怕扎脚,其实他是怕“出响动”——会场上任何不合时宜的动静,都可能被记一笔。会后他跟子女嘟囔:“水没敢喝,
1972年1月10日下午,八宝山礼堂外零下十度,风把花圈上的缎带吹得啪啪响。工作人员小跑着把“元帅”横幅换成更高一档的绸布——毛泽东临时决定要来,规格得往上再提半格。没人敢问一句:睡衣外套毛裤,再套件呢子大衣,这算不算正式着装?他只丢下一句“走吧”,车子就滑出
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,一共产生了十一任外交部部长,其中有五任由国务院领导人所兼。继周总理之后,陈毅副总理兼第二任外长,他是新中国外交的一位开拓者,有“元帅外长” “诗人外长”之美誉。
1957年6月下旬的北京夜色沉沉,西花厅的电话铃突然响起。周总理放下刚批完的文件,吩咐卫士通知一位来自上海的高龄学者进京面谈。几小时后,两辆伏尔加轿车疾驰向宣武门外,那位学者正是时人称“讽谏大儒”的冒广生。
凌晨四点,山子头村的狗都没来得及叫,新四军的刺刀已经顶到韩德勤的鼻尖。这位江苏省主席穿着睡衣,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啃完的烧饼——他刚把会议桌拍碎,骂“土八路不敢来”,土八路就真的来了。
“陈昊苏是谁?” 1958 年 10 月的一天,北京四中食堂门口,陈毅把筷子往桌上一搁,声音不高,却震得旁边校领导后背发紧。 校领导原本想顺势让“陈公子”陪父亲吃顿小灶,一句话把普通学生、部长公子之间的那条缝给糊上。陈毅偏要把缝撕大,让所有人看见:缝这边是官,
1946年9月19日清晨,淮阴城头的红旗被扯下,国民党74师的皮靴踏进城门。消息传到临沂,陈毅没有骂娘,反而铺开宣纸,写下四句诗:“诱敌何妨让两淮?贼军到此好椎埋。”写完把笔一扔,对参谋说:“张灵甫帮咱们搭了戏台,接下来轮到我们唱主角。”
“她要是晚生四十年,会不会被键盘侠骂‘靠脸吃饭’?”——1964年成都,42岁的张茜被镜头定格,旗袍掐腰,六子女站一排,像开画展。可谁想到,这女人18岁就敢把喜字贴在门里,怕鬼子发现;39岁学ABC,靠一本《牛津》啃到能跟苏加诺夫人聊梭罗诗;52岁被肺癌带走,
1977年冬,北京301医院病房里,71岁的陈士榘攥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——那是1948年淮海战役前,他和陈毅在土坯房里就着煤油灯研究作战地图的合影。照片背面,陈毅用钢笔写着"士榘兄:此战若胜,当浮三大白"。这位当年指挥过百万大军的参谋长,此刻却像个孩子似的反复
1949年5月,上海解放没几天,陈毅当上了市长,他面前摆着一大堆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,福州路四马路那些地方,妓院多得扎眼,穿旗袍的女人站在街边拉客,解放军战士看着直皱眉头,连陈毅自己的警卫员晚上出门办事,都被暗娼拦过,军管会办公室里吵翻了天,好多干部拍桌子要求马
1951年5月,上海滩最热闹的两条街——华山路黄公馆门口、西藏中路大世界门口——突然架起相机。镜头里,一位白须驼背的老头拿着竹扫帚,象征性地划拉几下,快门“咔嚓”一声,历史定格。
现在台湾省的问题真不在“打不打”,而在“想不想”,打仗是最后手段,统一是必然归宿,但前提是思想的统一。
我在档案室抄过那三封电报,字一句比一句急:第一封报政变,第二封报各国态度,第三封只有八个字——“暂缓表态,候中央令”。每笔都像戳在纸上,也戳在人心。
1935年,中央红军早走了,大别山雪厚得埋掉半截旗杆。 高敬亭把散兵游勇拢成红二十八军,枪不够,先砍竹子削梭镖;粮不够,先吃山姜野山楂。 就这点人,17万“追剿”军愣是抓不到他。 秘诀? 他给战士立三条土规矩: 一,看不见敌人裤腰带不打——怕浪费子弹; 二,不
1960年5月3日零点,华北某雷达站突然捕捉到一道细小的光点,它自东海方向疾驰而来,飞行高度超过一万八千米。两分钟后,光点淡出屏幕,值班员皱着眉头在记录本上写下“疑似高空侦察机”,这一行字里透着压抑的愤懑。那一夜什么都没发生,可守夜的年轻兵们却第一次真切体会到
1972年1月10日,北京寒风凛冽,八宝山革命公墓大厅里却人声低沉。毛主席推开门,步履略显迟缓,却坚持不用搀扶。他轻轻脱帽,目光落在灵台中央陈毅元帅的遗像上,没有讲话,只是停了足足一分钟。后来有人回忆,那一刻空气像是凝固,这位终生罕见参加干部追悼会的领袖,用行
近年来,荧幕上许多扮演历史人物的演出中,观众逐渐不再执着于像不像照片,而更看重他们有没有真正理解人物的神韵。